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快讯 > 正文

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 保供稳价不可放松

2023-05-26 11:06:33 中国经济时报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相关资料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陈姝含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全线下跌,从能源到工业原料再到农产品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呈现下行趋势。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性大幅下跌,主要是因为全球需求疲软,虽然目前的大宗商品价格属于冲高回落,但是我国依然要确保能源和粮食的供应安全稳定,做好保供稳价工作。

大宗商品价格呈下行趋势

世界银行发布的《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显示,今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呈现下行趋势,预计今年大宗商品价格较去年将下降21%,并在2024年基本保持稳定。

全球需求疲软,能源价格将大幅下调。报告预计2023年能源价格指数将下降26%(大部分下降已经发生),2024年基本保持不变(上涨0.1%)。布伦特原油将在2023年均价为84美元/桶,比2022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5%,预计到2024年底将保持这一水平。欧洲天然气将下降约53%。此外,非能源大宗商品价格将在2023年下降约10%,在2024年下降近3%。

“当前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性大幅下跌,主要是因为供过于求。”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使得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疫后生产的恢复及对大宗商品的有效需求。其次,由于国际上大宗商品大多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连续加息后升值至高点,也助推了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性回落。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去年在地缘政治问题和美联储紧缩政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全球经济疲软问题更为突出,国际市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下降,美债违约风险上升、美欧多家银行破产等推升了恐慌情绪,导致市场对宏观形势预期偏冷,对大宗商品交易需求预期不足,在多因素叠加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回落,但仍位于1975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通胀压力犹存

虽然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下行趋势,对目前全球高通胀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全球通胀压力依然居高不下。报告显示,大宗商品价格已从2022年的创纪录水平下降,但主要大宗商品以及约五分之四的个别大宗商品价格仍高于2015-2019年的平均水平,粮食价格指数的实际价格达到了历史第二高水平,仅次于1973-1975年的粮食短缺时期。

“当前的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性下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冲高回落。”王尧基说,此前由于疫情及俄乌冲突爆发等持续大幅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目前,虽然已回落不少,但仍高于新冠疫情前2015-2019年的平均水平。

“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助于降低工业、制造业生产成本,降低终端消费品价格,但对目前全球高通胀更多起到缓解作用。主要是目前商品价格仍高于常年水平,同时欧美通胀黏性来自服务及工资上涨等。”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吴丹表示,近几个月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有助于全球高位通胀水平下降,但并不意味着通胀将必然走低。全球物价走势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例如乌克兰危机仍在发酵,石油供应趋紧与需求上升或导致油价走高,进而对全球通胀再添走高筹码。

全力护航保供稳价

面对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我国依然要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

“正因为目前的大宗商品价格属于冲高后的回落,因此我们对确保能源和粮食安全的警惕性不能放松。”王尧基分析称,首先,要继续加强对国内重要能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及增储,确保后续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及风险管控。其次,要加强新一轮粮食增产工作,确保饭碗始终端在自己手上。特别是对于今后可能出现的“谷贱伤农”等市场失灵现象,有关部门应及早制订保护价预案。

在吴丹看来,面临依旧复杂的外部形势和相对高位的大宗商品价格,我国需积极布局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能源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上需加强国际能源交易合作,深化经济贸易往来关系,多元化进口方案和渠道,加强物流供应链的技术支持、金融支持、人员支持和设备支持,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体系构建。同时,要强化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市场波动风险等的防范能力,做好风险预警机制与备案,确保国内粮食供应安全稳定。

周茂华认为,国内应加强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协调,继续加大农业、能源领域支持力度,保障粮食和能源稳产增产;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能源绿色转型;加强部分重点原材料供应和稳价,同时,多元化进口等。

对于企业而言,“目前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有利于我国企业降本增利,正是企业恢复或扩大再生产的好时机。”王尧基说。

周茂华建议相关企业用好期货等金融工具,锁定部分原材料等生产成本;同时,积极拓展原材料进口来源。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国际油价还要跌多久?

●热点丨A股可转债强制退市“零突破”意味着什么

●绿色低碳丨新能源汽车下乡需要迈过哪些“坎”

●汉DM焕新而来B级轿车市场迎来“巨变”

总 监 制 丨 王辉 王继承

监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